第二大複殿高廣殊狀信加前。殿詹相屬嵬峩重沓。朱粉金碧窮寶彈工天下第一。旁有飛廊兩接樓觀。亦以眾寶間廁莊嚴殿飾嚴殿。內詹下有四銀臺。兩臺內有黃金疊修多羅白玉為疊黃金為字。兩臺內有毘尼。黃金為疊白銀為字。律是龍王書經。是魔王書。此並星宿劫前古佛經也。閻浮州中此兩部書最為第一。佛滅度後娑竭羅龍王收將入宮殿內。以瑠璃為地底岸布以金沙。有大蓮花三十二。遶龍之花中坐佛一身四面頂戴圓冠。南是七寶黃金鏤填。西是白銀北面青玉東面黃金。此像常為人天說諸法要。蓮花蘂中復有十萬小花。花中又有天龍八部聲聞菩薩像。都合十萬總用寶網。遍覆之遶大蓮花邊。有十億金龍各銜寶花。花中有金銀白玉三色佛像。相間而列隨佛像所亦有十方八部二乘。遞相圍繞於一一佛後有萬種蓮花。花中天童作天伎樂。於池四面各有八行寶樹。四角各有金山。多有齋林吞池。池水流注入大地中又有諸鳥。自然而現不以人功。每六齋日作佛說法。大童奏樂四金山上各有六所祇園精舍像。上諸功德普賢文殊共所造之。至佛滅後迦葉結集已龍收將去。
複殿化壁釋迦如來自書八相變像。圖此書是。佛臨滅時當殿大像自然發音。請釋迦曰。後代眾生若為圖像。佛因此問便為畫之。複殿東臺五重皆七寶作。娑竭羅龍王所造。上施寶珠夜望如日。故此大殿晝夜常明。
複殿東樓臺上層有星宿劫中第二佛全身七寶塔。一千三百級六十四楞白玉為臺。塔內有彼佛入涅槃像。八部侍衛次下始有金身。遶塔四邊有八萬金臺觀。中有化佛能說法。塔上大寶珠王形如白象。上有普賢菩薩像。佛去世後六年入金剛窟中。第二層有千葉金蓮。一一葉上皆有十六金觀。觀中多有普賢菩薩。花心有盧舍那佛。於中說花嚴經百萬偈。是第四度說。又有迦葉佛時。此震旦國一人書大毘尼藏及修多羅藏。修多羅銀紙金書。毘尼金紙銀書書此經時。在今荊州大明寺處。經蓮花東南臺內律在葉上。西南臺內莊嚴供養不可說盡。百億四天下文字與此同者斯人承一。雖鍾張王衛之儔未足為比。如來在日諸國聖人來者。若文字與同佛多以此經示之。佛去世後文殊收入此清涼山金剛窟中。第三層內有七寶海。海有十六億金龍各銜一大寶蓮華華上金銀共作。一臺內有過去佛說毘尼書。有三萬八千種。百億四天下同此。方書最為第一。一一臺內各有摩尼珠王以為燈明。每至受戒珠放光明。照戒壇上化百千金觀。觀中各有普賢菩薩像。為受戒人說過去諸佛戒律不同相。又說菩薩持戒法門。諸受戒聞得發初地。佛滅度後迦葉持往狼跡山修羅窟中。彌勒出時便將來本處依前安置。此是金剛慧菩薩。於星宿劫中第三佛時所造。第四層有牛頭旃檀塔十六枚。一一塔各有一千三百級。塔內多有釋迦成道轉法輪像。一一塔上各有七寶納覆四角。大金鈴鳴聞小千世界。聲中多說造塔功德。佛成道已十五年。令彌勒菩薩將迦葉菩薩。往由乾陀山採上檀香造之。佛滅度後龍收入海。第五層有釋迦化迦葉兄弟像。是耆婆童子請忉利天人工琢玉作之。如來滅後毘沙門王將住北天宮中。複殿西臺五重上層有大摩尼珠。六楞如此國舍利塔形。面有一門。白玉臺三重樑瑪瑙作之。此珠過去諸佛曾於中說法花。三變淨土隨經所有於中具現。人無見者。文殊神力開塔方現。西臺亦爾。四天王造。頗黎瑪瑙兩國成之。自上已來敘諸功德。並是諸佛淨業所為。隨機利見種種化導。知諸淨土何可具之。蹤極思尋終在時日。故隨所見聞略述三五。諸院事相例亦同之。故存益闕。余聞天人垂迹南方天王第三子張璵者。撰述祇園圖經凡一百卷。在天上有綸綜此之所出梗概。而已有惰學者見猶謂繁。斯人不足綸大方也。天人云。北方天主第十六子造。立精舍記有五百餘卷亦在彼天。故知。諸佛設化深有所由。形既反俗住殊國邑。故別立寺宇駭常人之所宅。儀像標奇動凡心之所見。致使聞便傾搢識歸信之言蹤。覩即解形曉津途之有奇。極北重閣三重又高前殿。花飾秀峙晃朗太虛。此三殿閣次第重映。北望極目殆非人謀。並是古仙住所有形像。各施寶座極世珍奇。如來隨時集眾而止。故廿五載多住不移。至於夏中住於重閣。經中所謂重閣講堂即其處也。或登上下機轉待緣不定恒准。閣中但有諸座無餘形像。莊嚴之事如常所云。閣北桓牆周匝四面。皆覆廊廡朱粉莊嚴之無有闕處。東西二庫在牆兩角(名為佛庫。諸有花香供具多集其中。時於十方而作佛事也)重閣東西有大寶樓。大梵王造。與閣相扶即花開也。莊飾彫刻天工所營既非人匠。故絕言象。樓西飛廊連注重閣。鏤檻文棍亦非人有。天人聖眾經過旋樓並處其中。閣西寶樓天帝所造。高廣花麗同諸東梵。飛廊連閣如前不殊。大院南門內東畔有壇。大梵王造。西對方池名曰戒壇。樓至比丘請佛立之。初欲結戒乃集十方諸佛。于時有八百億同名釋迦。十方諸佛同名亦爾。創立戒壇壇既成已。諸佛登之共論戒法。其壇華麗非世所有狀若須彌。旁置龕窟皆安神像。常有天神恭敬守護。四周花林眾相難識。惟佛所登人不敢上。門西內有壇魔王所立。莊飾之舉亦等東方。初度尼時恐滅正法。乃集諸佛登壇。籌議理義百度遂有四部。故此兩壇惟佛行事。自上已來並述佛院棟宇壇池樓觀殿閣。其外所有並列植奇花異樹。四時常榮地若淨鏡。片無草穢。故來至者但聞香氣。淨境遂依此相號名道場。依境立目不徒設也。佛院之東西北三邊永巷。長列子無門戶。南從大牆依方開戶通於大巷。永巷三方樹林八行。交覆枝葉光陰不睹。僧眾前佛左邊遶為常。東迴北轉天常也。地上騰轉准而可知。
次明僧院。三方遶佛重屋。上下前開後開。房中所有但是床敷樓送被枕曾未至此。從西為始號稱眾道房。有九間二重三隔。他方菩薩之所居住非凡所宅次北一房兩重一隔。是大迦葉舍利弗住。次北一房同上重隔。是憂婆離房恒所栖止。次北一房是羅睺羅富樓那目揵連三人所住。次北一房是阿羅周利所住。西行所極東轉北行諸房西半是無學人所居。東半是三果人所住。南轉東行諸房南是遠方凡僧所居。北是內外二凡僧住。此則遶佛房都盡。僧房院外三周大巷通徹無礙。兩邊開門南邊通中街。三門廣闢兩渠雙列。亦植奇樹交陰相接。二門東西各有院巷。四面周牆各旋步詹。兩不連及。
中院東門之左自分五院。南頭巷南又分兩院。西名持律東曰戒壇律院。三門惟不開。中有大堂。律部律師多集住中。房遶三匝諸持律眾於此諮受。有銅鐘重三萬斤。四王共造。欲集大千聖眾。目連以神通力擊之。臺高七丈鐘形如漢地者。四面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像。又有升

次北大院名佛洗衣院。南開一門中有大堂。周房三匝方石圓池天之所作。花林交植香淨充滿。佛樂洗衣天人同集。釋提桓因施以天樂一部。若佛不至樂音之中但說無常苦空。佛若臨者乾闥婆王自來鼓之。六時奏樂初不斷。及佛滅後娑竭羅龍王收。將入宮供養經典。此樂有三千餘器。迦樓羅王之所造也。
次北大院名為佛經行所。南開一門中有大堂。前二珠柱帝釋所作。晝夜常照佛多遊此。院中莊嚴特高。諸處名花奇樹倍勝於前院。有兩部天樂。帝釋所施。樂器純以七寶作之。形小前樂。天諸童子六時常鼓。有三萬餘種。未奏之前諸樂音中多說六波羅蜜行。又說持成功德讚嘆受行者。舍衛城中根不具者聞音得具。破戒人聞悲泣發露戒根還生。及迦葉登壇殯二聖已阿難昇座已。諸天童子還奏此樂。音中所說過去諸佛行毘尼法。又說釋迦如來教勅弟子行戒律事。諸天龍八部聞皆悲泣至結集了。兜率諸天將上天去。今在彌勒佛所。
次北一院名曰佛衣服院。堂房如上。南門向巷。阿難所止常護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黃金。鏤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滅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佛院之東自分六所。下之諸院南門向巷。巷中花樹如上已陳。東頭第一名曰違陀院。外道同宗以為極教。佛許比丘一時讀之。為伏外道故中有周閣。四天下中韋陀之文普集其中。院有七寶小鼓子。若有比丘欲讀韋陀典者鼓即自鳴。僧伽藍人執鑰匙開院。此鼓是王舍城人工匠所造。次西第二院名為書院。大千界中不同文書竝集其中。有大重閣安置書籍。佛開擊讀不依其見為伏俗故。中小銀鼓石人頭戴。若欲入院石人舉手向上擊鼓。僧伽藍人即來開戶。其鼓聲者如人琴音。比丘讀書鼓聲不絕自然開解。鼓是弗波提州無施王所造。
次西第三院名陰陽書籍院。百億天下陰陽群籍總集此坊。佛開比丘一時有閱為惟異術。有六小鼓。三金三銀形如五升鉢。蓮花三莖用承此鼓。鼓上有日月天子像。手執金銀二搥。時至便擊僧人如前聞聲。開戶比丘讀書鼓聲不絕。便自開解不勞人授。鼓音又說日月星辰宮殿廣狹度數之法。及百億世界陰陽異術。其白銀鼓者月天子所造。黃金鼓者日天子所造。及佛滅後上兜率宮本院。昔時有百億世界渾天圖。及漏剋法尺寸升𭽓升合秤兩釐撮籌量。水為機關。竝是天龍人功共造。諸渾天圖日月星像竝用金銀。佛臨滅度諸機關等竝竝皆墮落天文乖。佛滅既已收入龍宮。
次西第四醫方之院。諸天下中所有醫方皆集。坊中有銅鈴。狀如麥角可受三斗。以金師子為鼻。比丘入院鈴鳴門開不勞寺人。音如琴音聲。比丘聞之自然開解諸業通塞。三果已上有病。來入此院聞鈴便愈。凡僧病聞不能有差。鈴是耆婆用藥所作。佛滅後耆婆收隱。當取銅時三門選銅。除北有洲洲六處。亦來震旦江南牛頭山。取之用藥合成。
次西第五院名僧家淨人坊。十八以上二十已下。諸子等常止此中。掃洒諸院清潔無勝。
次西第六名天童院。諸天童子常有三百為供。佛故止此院中。大院西巷門西自分六院。南第一院開於三門。西塞名無常院。中有一堂但以白銀。四面白廊白華充滿。畫白骨狀無處不有。諸欲無常皆舉至此。令見白骨諸非常相。既命終已。從南門出西大牆之西門。一切無常皆由此路。院有八鐘。四白銀四頗梨銀鐘在院四角。起臺置之。頗黎鐘者在無常堂四隅。銀鐘四口各重十萬斤形如須彌。九龍盤遶壇鍾鼻在臺上仰。銀蓮華中一一鐘邊。一白銀人戴天冠。摩尼寶王在頂上。高一丈二尺手執銀槌比丘將逝。四角銀人一時打鐘。音中所說諸佛入涅槃法。他化天人聞此鐘。天童將白華幡來。下供養比丘死屍。兜率諸天便持天中十六種花下投院中。是病比丘聞於鐘聲。不失本心得生善道。其頗梨鐘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毘侖。乘金師子手執白拂。病僧氣將大漸。是金毘侖口說無常苦空無我。手舉白拂鍾即自鳴。音中亦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病僧聞音苦惱即除得清涼樂。如入三禪垂生淨土。若大德人四頗梨鐘腹放大光明。光中所說菩薩六度。病人見光生諸佛國。而是鐘光隨亡神往所生之處。奪日月光弊諸天光。上銀鐘者帝釋所造。頗梨鐘者月天子所造。其聲所至百億世界。至佛滅後二鐘上去各還本土。裕師又說次小巷北第二院。名聖人病坊院。開門如上。舍利弗等諸大聖人有病投中。房堂眾具須皆備。有醫方藥庫常以供給。但擬凡聖非所止。
次北第三院名佛病坊。開門如上。堂宇周列花樹兩列。耆婆阿難在此瞻侍。大梵天王施八部樂。一一樂器有十六種。皆以金銀七寶所成。佛為眾生示疾。凡此諸樂出音以娛樂佛。如來聞音病即除愈。若病不除樂音便奏六度神足等曲聲遍三千。初地十住有現疾者聞音除愈。如來滅後經十六年。猶在院中過此。梵收今在色界。
次北第四院名四天王獻佛食坊。亦南北東開堂房如上花樹亦爾。四天梵王來獻食者皆至此院。佛為受之。佛受人衣天食者為表人天大福田。故准常乞食。為物受之非佛所食。諸天受之皆作佛事。以化身故不受不食。無有便利與天不殊。亦有佛廁示知而已。病院之中有一鐃樂。黃金為舌四王所造。佛示食時四王便搖至于食訖。鐃放光明奪於日月。遠照百億世界。中光所說施食功德語四王。我滅度後有諸弟子。破戒無戒無有威德不能自活。我以白豪百分滅一光明。汝施三分光明共汝供給末法比丘。四天王敬諾。一如佛教。又誡四王。我滅度後可將此鐃。入此院中日別一搖。令我弟子易得供養。四王流涕如佛所勅乃至於今。日日常下祇洹故地。搖鼓此鐃順佛遺命。
次北一院名為浴坊。三門如上。浴室之諸具充足。溫冷稱情便訖。即流方入大院。次北第六院名為流廁。有大高屋三重而立。飛橋雙上甚自清淨。下施廁坑砌以伏竇。天帝手作上無臭氣。大渠從大院北西注。南入廁院伏流入竇。北出會於大河人無見者。一切比丘皆此便利。余聞此說深為獲相。故江淮已南諸古寺者皆設都清一所。中已北周屏澆院。臭處蓬勃伊何可言。曾至并州城北置一都清。樓道登上類同天竺。斯則閣舍未足為高。但為寺居塗泥不穿漏故。設斯宇非同大臭。但置一清斯言必虛妄。咎者彼者則武德諸房多少屏。豈是尊尚援不立周清者乎。自上至此東西粗了。又寺大院四角內各有一院。西北角地神堅牢云是女神。部屬八十億當門立大神像。神問佛曰。自古諸佛皆有鬼神形像。世尊來年滅度何以不教作之。護持伽藍弟子遺法。佛命淨居天作地神堅牢散脂大將。用天金作形如真神。佛滅度後二十六年。龍剋木代之金像。將入大海宮後三院像亦爾。東北角院諸龍王像純以碧玉作。百億天下龍部位並擬之。是婆稚阿修羅共大梵天王第二作。東南角是大千世界力士院部位。八十億化樂天王用銀作之。西南角是大千世界大梵天王摩王帝釋部位。百四十萬七寶所成。金剛慧菩薩造寺。大院東大路之左名供僧院。路闊三里中有林樹一十八行。花菓相間東西兩渠北流清駿。西邊渠者從大院伏竇東出北流。此之大路巖淨潔車馬不行。路之南北左右各置一大石神。地神堅牢之所造也。手執戟足蹈鬼。威嚴猛毅不可仰瞻。有行者過低目急步。僧淨厨院自有三所南北而列。是佛滅後十二年中為病比丘制斯地。諸比丘等從四大院東門而出。門對淨厨中院。南巷厨院。南橫二大院中開一巷。南北施門南門極大。題曰寺大園門。門西一院自分南北。兩院中央開巷。南邊東西又分二所。各開一門。西畔一院名諸聖人諸王天眾出家處。門東開。大碧玉石縱廣一里。出地二尺金為界。道南北而列。東畔一院名凡下出家處。門向東開。當出家時忉利天王將上宮殿下來。布置兩院莊嚴。
次北一院名曰果園。或曰佛經行地。門向南開。波斯匿王之所造也。山池極多各施異狀。渠流文轉繚遶泉林。清淨香氣充滿斯地。佛多經行遊歷於此。門東一院名曰竹菜園。門向西開。與向果園巷門相對。翠竹眾蔬分畦列植不可傳盡。竹菜園之東北別有一院。名解衣車馬處。門向北開通於大巷。是諸國王解衣車馬所。園宇連亘皆以石作。天帝所為。凡有王至從巷東門來至此院。解散王服釰履諸儀。車馬侍從並居此。然後西出入於寺院。次西一院名諸王夫人解衣服院。門向南開。末利等諸王夫人來欲禮佛。先於此中解衣嚴服。然後入大院中見佛。次北中大院名供食院。自分兩所各橫分三大門。南北門入食厨院隔以大牆。中開二門通於三所。中央大院惟受天供中立□大堂。東西極闊有大功德事。諸天輒下為營具膳。堂北大井東西各一。青石甃砌涌注無竭。東是梵王西是帝釋。一開已後終無竭敗。院西南角有一小院。中有小堂是維那者監護住此院。東南角有一小院名牛馬坊。中院西坊是淨人住。周遍三面列房開戶。院門南東開。諸造食者常止此中。唯是男子十八已上修飾客儀。入於中院北入食厨。造生成熟其房。
次北有一佛堂鍾臺周廓。是上淨人常禮事房中。院東坊有倉碾碓磑。南西北方各開門。日有米穀食調營理頻煩。人物榱丙此院尤甚。其北大堂名造食厨。橫置一舍廣極眺矚。有三十六竈。東西而列銀同所成。中諸食器為是天有人非所議。厨東一院門向南開。是米麵庫眾具藏此院。東北角有一小院。中有房宇典座所居凡日造食。維那厨舍之前。典座居厨之後。院更有職司不相攝屬。最巷北大院名僧食所。自開三門中門之北有大食堂。堂前列樹方維相對交陰相接。渠流灌注甚可觀閱。凡僧食者多止此林。值雨依堂故有兩設林。南院北門之右食厨之地置一食堂。凡造訖淨人持之來置此堂。不入北院時至。行訖量此堂中僧。但取食曾不見諸食具故有僧制。東厨食房非知事者不得輒至。斯則淨穢兩別各有其途。淨地所置事不獲已。故在寺東三里而置。別結大界於上加時。若依教中大小乘經皆所不許。僧厨淨厨縱有結者。是佛前制後勅廢前。自有常則得安樂。然行於廢教甚可畏也。後竹園寺依教立厨三里。里中荒林竦峻。有黑師子殺諸比丘。佛又開教阿難狹制限至三間。巷開無權不許遮礙。用斯諸地可不鏡乎。食林之東有一小院。門向南開。是僧淨人常行食者小便之。院東北角有小便處。若大便者出大院外別有處所。院北藥庫是供凡夫病比丘者。庫北二院。西是凡僧病人所居。東是病者大小便處。故寺僧院有凡僧病皆詣此中。食院西方又分二院。各不相通。南邊一院南東北門名脫著衣院。堂屋充滿。北有一院名浴室坊中有兩堂。東是衣堂西為浴室。浴具豐足。南開一門與前相對。佛在世時乃至後立。老病比丘不堪乞食方入此厨佛為法王常入城乞食返住常所示受飯食。諸餘侍從何得安坐。故諸老病每日食時。從大寺院東門雁行。而出北至厨院。北巷西門北入解脫衣院。脫大上衣置此院中。又著故衣從東門出入林。食訖在浴室院。脫故衣入浴室。洗訖入衣院中。著入寺禮從南門出。西巷南入大寺。明日來時脫著還爾。又東院僧之淨人男女大小皆止其中。亦有田業事不可述。裕師聖迹記總集諸傳。以法顯為本。余以近聞亦未見諸錄。如經往述。叵相符會至於戒壇。凡聖僧房異設。院宇雖廣莫顯別之所由。層架單重熟明立之緣遘。今所圖傳備矚源流。尋諸聖意略可知矣。有人不信。謂是幽冥幻夢之傳。何足希仰。余為幻夢影響凡聖同之。俱是性空知何准的。但凡素識有若霧遊昏迷方所。妙假津導導之有漸。或天或人詞理可從。無越前軌如可承寄。隨凡則行忽與理乖聖亦須擲。豈有雷同都無情誨。故佛大聖人也。堂堂相狀天下獨尊。有邪見者敬而不敬。佛亦隨性任其誹之。如有所說與法不違。佛亦聽之隨而受學。故文云。所謂法者佛說天說化人所說。據斯論說幽顯咸陳。余以亦以此事門之所聞。則同天人說。恐凡莫信不受斯述。彼日為信者施自然獲福。彼不信者目覩佛經尚不能用。聞此不信何足涉之。置之言外不胥述彼。余聞斯告情事壑然。故備出之。非無遺囑擬重祈請。庶覿聖跡有若面焉。
華胥大夏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圖經卷下(終)
唐乾封二年春未感通出之。統祥諸西域聖迹。此為條貫隨語隨疎。且存筆受事超凡表周絕飾詞。幸有逢者知斯大意。余見前代諸傳。組織表軸殊有可觀。至於時代罕有存者。覽法師所作前後表之。敢附後庶足為龜鏡。開卷鑒目無昧心神可不好耶。
唐元和一紀十二月初旬一日記了
(合如法經寫筆陳且在本)此圖經一本苟湛譽禪師自輸。紙筆兼勞書之。施于圓珍。甚喜永為佛種後生。同會祇洹精舍奉親 牟尼金容蒙授尊位。日本元慶四年八月一日。延曆寺沙門圓珍於總持坊記(昨日彼上人自將來。緣此方燈期朔日故埴忌不話)。
已上智證大師御記
祇洹圖經跋
大日本國純一無雜大乘之域。而幽顯歸于我。千有餘歲於斯矣。未曾聞信邪小。蓋金口之懸記不徒然耳。是以名藍大剎星列碁布。佛說祖教月照岳立。故我大智律師初震于此經。所謂逸書今尚存也。然異境之俗不知天龍鬼神冥助土木之功。而謗吾以殿宇費財產而蠧國家也。由是或蒙天誅或陷貶謫。偶看此經者免彼難而已矣。此余憤鏤以傳無窮之微意也。或曰此經也寓言鬼神。而其說甚怪也。誰敢容焉。蒙謂釋典怪說凡俗中賢哲尚知信用。之況形廁緇林還輕忽。之則可謂枯槁眾生也。且寓言鬼神也者道世之為開敏也。贊寧之為弘雅也。仰信之俯會之。嗚今人道愧于先達。學謝于後生。輒生過慢無有此處。第疑猶間有三已之訛。雖然他本難得不能訂正焉。祖意難量不能改削焉。故和點有亦不決也。敢期後君子云。
日本天和元年十月下旬六日重受。比丘乘春記石清水神宮律寺。
法苑珠林第五十二曰。依宣律師祇洹寺感通記云。經律大明祇洹寺之基趾。多云八十頃地一百二十院。準約東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云云)又鳴鐘部(云云)又說法部(云云)。
宋高僧傳第十四曰。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圖經。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記上下二卷。
又曰至於乾封之際。天神合沓或寫祇洹圖經付囑儀等。且非寓言於鬼神乎。君不見十誦律中諸此丘尚揚言。目連犯妄。佛言目連隨心想說無罪。佛世猶爾。像季嫉賢斯何足怪也。
僧史略曰。案祇洹圖經寺中有玻黎師子。形如拳許大口出妙音。菩薩聞之皆超地位。每至臘月八日。舍衛城中士女競持香花。來聽法音。
又曰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乃至)依祇桓圖經釋。相各有意致。如彼寺誥也。
資持記曰。圖經近日本將至文有兩卷。即祖師撰者。
南山律師撰集錄曰。祇桓寺圖二卷。乾封二年製未見。
戒壇圖經曰。余所撰祇桓圖經上下兩卷。修緝所聞統收經律。討讎諸傳極有蹤緒。
義楚六帖二十一曰。宣律師祇園感通紀云。地八十頃東西十里。須達布金買之(云云)百丈清規(云云)。
往生要集上本曰。病僧聞聲苦惱。即除得清涼樂。如入三禪乘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