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第三

金陵書局校註版大藏經第三十三函 總第部1695
大慈恩寺沙門 基撰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遍照如來之相。
讚曰:上來第一、明實相境法。此下第二、寂靜法性現等覺門,即是觀照正智體境。前門真性,此明智相。於中亦三:初、敘佛說法門之號。此門有二:初明所依如來之相、後陳所說法門之名。此即初也。前門明性,本體之法不說為相。下門是義,所以稱相。如來總體別有多能,今依一義即是遍照如來之相。相謂義相相狀,非是分別有相之相。今於無相之法後說義相之相,由一切智、一切種智斷惑遊觀二種智故。於一切法皆能了知名為遍照,遍照之智即如來相。今依此體相而說於法門,故名為依遍照之相。
經曰: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寂靜法性其深理趣現等覺門。
讚曰:此陳所說法門之名。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甚深理趣者,即前所說實相妙法是一切佛寂靜法性甚深理趣。現等覺門者,現謂顯現,現前明了,親證之義。等者遍義,覺謂照義。此意即顯無分別智明了親能遍照法性。現等覺體即無分別智。門者通由入趣之義。以能詮法等為由為通入趣法性,無分別智由此深教等為由能入現等覺故。
經曰:謂金剛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堅實難壞如金剛故。
讚曰:此下第二,有四門:第一能斷生死,性堅實故。金剛平等性現等覺者能破生死,現等之覺猶如金剛,以智所證法性菩提堅牢真實難可破壞若破金剛,故能證智名金剛智。金剛般若名曰金剛,義亦同此。以所證如性堅實故,能證之智亦如金剛能破生死。
經曰:義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其義一故。
讚曰:此即第二觀察所詮智。一切有為無為等義皆悉平等,以法本性真如菩提其義一故性無差別。
經曰:法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自性淨故。
讚曰:此即第三觀察能詮智。以所證理大菩提性自性清淨故,於能詮教悟其平等。
經曰:一切法平等性現等覺門,以大菩提於一切法無分別故。
讚曰:此即第四通證諸法智。一切法者,有為無為。諸法之中皆現等覺,以法本性於諸法中無有分別,故能證智證諸法時皆亦不分別,故法本性亦性平等。由如空中種種雲霧、如屏風上種種像貌,空及屏風竝無分別,雲及畫像種種相起。
經曰:佛說如是寂靜法性般若理趣現等覺已。
讚曰:自下第三結歎法德。此即結也。
經曰: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四種般若理趣現等覺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乃至當坐妙菩提座,雖造一切極重惡業,而能超越一切惡趣,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即歎德。然準經中有十法行,此中但說有六法行:一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修習。始從今日於十法行初首行時,乃至未來坐菩提座成佛已來,雖造一切極重惡業,謂見中邪見、業中意業、逆中破和合僧等雖皆具造,由悟解故不為被染,而能超越一切惡趣。由聞經行等大威神力,此諸惡業作不增長,故不墮於三惡道等,乃至速證無上菩提。計此功德應與前同,但為別讚經之勝用故各別說。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
讚曰:自下第二,有二段經明行境法。於中有二:初段調伏眾惡普勝法門,由觀實相能伏眾惡;後段平等智印清淨法門,由觀觀照智慧照明。今此初段於中有三:初明所說法門之號。於中有二:初明所依如來之相。此為初也。一切惡法者,二障分別、因果分別、染淨分別,悉能除也。釋迦者能義,牟尼者寂默義,能調眾惡、離諸諠動。諠動之法謂生死法,故名能寂默如來之相。依此調伏一切惡法,能寂如來之相,說此法門也。
經曰: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
讚曰:此陳所說法門之名。攝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謂攝一切染淨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由此故能普勝眾惡,由此法門名普勝法。
經曰:謂貪欲性無戲論故嗔恚性亦無戲論,嗔恚性無戲論故愚癡性亦無戲論,愚癡性無戲論故猶預性亦無戲論,猶預性無戲論故諸見性亦無戲論,諸見性無戲論故憍慢性亦無戲論。
讚曰:此下第二正說法門。於中有三:初別說生死惑業苦法性無戲論、次陳諸染淨法性無戲論、後說般若亦無戲論結歸深趣。初中復三:一明煩惱性無戲論、二明業、三明果。煩惱中有二:初明根本、後明隨惑。此根本也。根本有六,由此為本一切煩惱皆得生長,謂貪欲性。無戲論者,謂染妄法性即真如,真如之法體無戲論。戲論者,謂分別相、名言相、尋思相。由戲論故執著染淨有所分別,分別故生死生。知無戲論染淨亡,染淨亡性無分別,無分別故生死滅,故能除惡。下皆準知。初三三毒。猶預者疑。諸見謂五見,即耶推度。憍謂憍逸。慢謂七慢,恃己陵人名之為慢。此六根本真如本性性無戲論,性無戲論故能離分別。契此本性,離分別、無戲論,一切惡法悉能降伏。
經曰:憍慢性無戲論故諸纏性亦無戲論,諸纏性無戲論故煩惱垢性亦無戲論。
讚曰:此明隨惑。纏謂數數增盛,現前纏繞於心,故名纏也。此有八種,謂惛、沈睡眠於止為障,掉舉、惡作於舉為障,嫉慳於捨為障,無慚、無愧於戒為障,故但立八。垢有六種,謂害、恨、惱及諂、誑、憍,垢穢眾生故名為垢。此六相麁,毀責之甚,立以垢名。
經曰:煩惱垢性無戲論故諸惡業性亦無戲論,諸惡業性無戲論故諸果報性亦無戲論。
讚曰:上惑無戲論,業果亦復然,總名生死法性無戲論。證此無戲論故,離生死一切惡法。
經曰:諸果報性無戲論故雜染法性亦無戲論,雜染法性無戲論故清淨法性亦無戲論,清淨法性無戲論故一切法性亦無戲論。
讚曰:此第二明諸染淨法性無戲論。雜染者,總攝一切有漏法盡,與染雜故。清淨者,總攝一切無漏法盡。一切法者,總攝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生死有情。先染後淨、先別後總,義次第故。
經曰:一切法性無戲論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讚曰:由所觀境性無戲論,能觀之智亦無戲論,如實知故。由此境智悉無戲論,故離生死一切分別,降伏一切惡法皆盡。
經曰:佛說如是調伏眾惡般若理趣普勝法已。
讚曰:自下第三歎此經德,意此結前已。
經曰: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假使殺害三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墮於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
讚曰:以經威力能調眾惡,故是殺罪竝得銷除。由悟法性起斯勝行,故此大罪不招惡果。以經威力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設有是罪不招惡果。相縛縛眾生亦由麁重縛善,後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一切惡業從煩惱生,一切煩惱從分別起,今離戲論、斷諸分別,分別既盡惑業亦亡,故此大罪聞經信解定得消滅。
經曰: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上能除惡、下能攝善。於中二果:一世間果、二出世果。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性淨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
讚曰:此第四段由觀觀照智慧照明,以顯行境界。文中有三,竝同前解。由能觀智證會諸法本性清淨故,分別相智皆離之名為性淨,今名得清淨。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觀自在悲行也。妙智印者,智行也。又此觀自在即妙智印,印一切法平等故。餘文可知。
經曰:謂一切貪欲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嗔恚清淨,一切嗔恚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愚癡清淨,一切愚癡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疑惑清淨,一切疑惑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見趣清淨,一切見趣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憍慢清淨。
讚曰:此文有三,同前文說。前文是境,此文是智,照明前故。謂於貪欲本性真如清淨境中極照明故,能照明者即是智。以貪欲為本,生於嗔等故。
經曰:一切憍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纏結清淨,一切纏結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垢穢清淨。
述曰:此明於隨煩惱本性清淨極照明也。纏垢等義,竝如前解。所言結者,即是九結,謂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結。結是結縛,能和合苦,難可解故,名之為結。
經曰:一切垢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惡法清淨,一切惡法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生死清淨。
讚曰:上明惑,此明業果。以生死業逼迫果業,故名惡法。言生死者,謂異熟果,即前惡業所招苦果。
經曰:一切生死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諸法清淨。
讚曰:世間諸法即雜染法,總攝有漏。自下第二總攝諸法。
經曰:以一切法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有情清淨。
讚曰:由有漏法成有情故,故有漏後明其有情。
經曰:一切有情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一切智清淨。
讚曰:出世間中一切智為本,舉此攝餘,清淨法盡。三乘總觀諸無我智,名一切智。
經曰:以一切智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
讚曰:此即第三般若清淨。由能照明一切法性本性清淨,故能觀智最勝清淨,與所緣境極相應故。
經曰:佛說如是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淨法已。
讚曰:自下第三文陳經勝德。平等智印者,謂一切法性無戲論能觀之智名平等智印。
經曰: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雖住一切貪嗔癡等客塵煩惱垢穢聚中,而猶蓮華不為一切客塵垢穢過失所染。
讚曰:由能觀智觀染淨法本性清淨,故住煩惱不為染污,悟本性故。此說離過。
經曰:常能修習菩薩勝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釋得善果。由起法行悟於真智,故常修習菩薩勝行,乃至終後疾證菩提。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三界勝主如來之相。
讚曰:明境六中,自下第三,有二段經明果法境。於二段中,初段法王灌頂智藏法門,顯由二行得財位果;後段如來智印金剛法門,顯由二行得自體果。今此初段。於中有三,準前應釋。初標所說法門號中,文復有二:初明所依如來之相、後明所說法門之名。此即初也。三界之宅擾攘無安,煩惱蟲獸諸苦惱火無量逼切,種種驚怖令有情等危難竝生。由佛世尊如大長者怜愍諸子方便拔濟,故佛世尊稱三界主。佛為法王,故言勝主,依此尊位以說法門。
經曰: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讚曰:此明所說法門之號。至第十地將受如來法王位時,一切十方如來和合咸灌其頂,如剎帝利受王位法。今此菩薩受佛尊位,以何法水灌灑其頂令作吉祥?謂一切佛智慧法水有殊勝智,出生諸德含容諸德譬如於藏。以此智水灌菩薩頂,令無始來二障垢盡,一切如來吉祥功德皆悉圓滿。今說此法令依趣入,是故稱門。
經曰:謂以世間灌頂位施,當得三界法王位果。以出世間無上義施,當得一切希願滿足。以出世間無上法施,於一切法當得自在。若以世間財食等施,當得一切身語心樂。若以種種財法等施,能令布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讚曰:自下第二正顯所說法門。六度不同,隨成六段。施中有五:一位施、二義施、三法施、四財施、五總無畏施。其實五施一一竝得多果,此中且說五相似果。若捨榮貴位而修正法,當得成佛為三界法王。由施義味順於理故,當來希願悉皆滿足。因以法施,當能達解一切佛法。財食因施充益三業,故於當來得樂三業。若以種種財法等施者,謂以財法攝取眾生令其無畏,名無畏施,«菩提心經»說:願行財施,要有五種:一至心、二信心、三隨時、四自手、五如法。如有頌言「施者殊勝信等具足,恭敬應時自手施」等。又有頌言「利他加行於有情,不簡有力及無力,於一切時一切施,隨力所能廣饒益。」不應施有五:非理財不應施,不淨故;酒及毒不應施,亂生故;罝羅機網不應施,惱生故;刀杖弓箭不應施,害生故;音樂女色不應施,壞淨心故。施有五利:一常近賢聖、二眾生樂見、三入眾宗敬、四好名流布、五作菩提因。無著菩薩說「謂修六種意樂:一廣大、二長時、三歡喜、四荷恩、五大志、六純善。於此六中起三作意:一愛重、二隨喜、三欣樂。」聞此六種,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能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銷滅,何況菩薩。
經曰:受持種種清淨禁戒,能令淨戒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於一切事修學安忍,能令安忍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於一切時修習精進,能令精進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於一切境修行靜慮,能令靜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於一切法常修妙慧,能令般若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讚曰:三種戒法皆能圓滿,草結鵝珠而能不壞。三戒非一故言種種。事事能忍,一切時能勤無懈疲故。於一切境能靜慮,無散亂心故。於一切法修慧,皆能簡擇故。行此六度得六果報:一富貴、二大生、三大朋屬、四大業成就、五無惱縛垢、六達五明。能作義利,如«攝大乘»廣說其相。
經曰:佛說如是灌頂法門般若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速能滿足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由聞六度菩薩行成,所求菩提亦能速得。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如來智印持一切佛祕密法門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住持智印甚深理趣金剛法門。
讚曰:此第二段如來智印金剛法門,顯由二行得自體果。文有三等,竝同前釋。此即第一標所說法門之號,以妙智印任持一切佛甚深法。佛甚深法體性難知,名為祕密。以一智印持諸佛法,一切佛法竝入此故,名為任持。今說此法令勤趣入,故名為門。以能破壞一切生死智體堅實,故名金剛。
經曰:謂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身印,當證一切如來法身。若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語印,於一切法當得自在。
讚曰:由在因中別行如來三業因印,得果之時得如金剛法身等果。
經曰:若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心印,於一切定當得自在。若具攝受一切如來金剛智印,能得最上妙身語心猶若金剛無動無壞。
讚曰:由在因中具行三業金剛智印,得果之時能得最上妙身語心,謂如金剛,不為耶友所動、不為生死所壞。此中意說別行三業殊勝之因別得三果,具行三業所有勝因總得一果。三業堅實,猶如金剛不可動壞。
經曰:佛說如是如來智印般若理趣金剛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智印甚深理趣金剛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一切事業皆能成辦,常與一切勝事和合,所欲修行一切勝智諸勝福業皆速圓滿。
讚曰:自下第三歎此經德。一切事業皆得成辨者,謂諸無罪順理善事。常與一切勝事和合者,現在後生常與勝事和合相應,衰減等事皆悉遠離,所修福慧皆速圓滿。此說因位所得勝利。
經曰:當得最勝淨身語心,猶若金剛不可破壞,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說未來所得果位殊勝妙果。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讚曰:上六段經明勝境訖。次有六段當明勝行,復分為三:初二段顯依實相斷修之相、次二段顯依觀照修斷之相、後二段顯依二法遍修之相。就初二段顯依實相斷修相中有二:初離諸戲論輪字法門。由觀真如斷分別故後入廣大輪平等性門,由觀平等修證真故。此下初段,文勢有三:初標所說法門之號。中復分為二:初辨所依如來之相。真如法性離諸分別,離言說道故無戲論,即是依於法身之相。輪字法門者,輪有二義:一周圓義、二摧壞義。由觀真如性無戲論遍一切法,故名周圓。由觀此故離分別執,摧壞生死一切執著,故名摧壞。詮此輪理所有法門,名輪字法。教能詮顯,故名為門。由聞此教遂起輪行,起輪行已得輪果,得輪果已復為他轉,如是展轉。
經曰: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故。
讚曰:以下第二正陳所說。於中有四:初、三解脫門境。遍計所執一切皆空,圓成無相,依他無願。又此三種皆通三性。又但有二,謂妄與真。真妄皆通,有三種故。非我有名空,離十名無相,不希名無願。
經曰: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
讚曰:此即第二離著離生。
經曰: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
讚曰:此即第三離四倒執。
經曰: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性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思議,思議其性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所有,眾緣和合假施設故;一切法無戲論,本性空寂離言說故;一切法本性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淨故。
讚曰:此第四離諸執著也。無如所執有所得故,尋思之心言說之議不可思議故。法假施設,無實有故。法性離言,無戲論故。法性本淨,實相般若本性淨故。此既是法性,諸法隨本體,故皆是空。
經曰:佛說如是離諸戲論般若理趣輪字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此無戲論般若理趣輪字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於一切法得無礙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即第三歎經勝德。達法性空,故於諸法得無礙智。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入廣大輪甚深理趣平等性門。
讚曰:此即第二入廣大輪平等性門,由觀平等修證真故。於中有三,此標所說法門之名。前明輪字未明攝法,今明諸法皆真所攝,圓滿周備離執著故。此遍滿故名為廣大,無法不攝故名平等,諸法本體故名為性。
經曰:謂入金剛平等性,能入一切如來性輪故。入義平等性,能入一切菩薩性輪故。入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法性輪故。
讚曰:自下第二正陳所說。於中有二:初別明性輪、後總明性輪。別明性輪中有三:初明聖者性輪、二明法性輪、三明有情性輪。初中有三:初明佛性輪。法身本性能破生死,堅實難壞如金剛故。菩薩之法依教所詮以行修證,故義平等名菩薩性。佛亦應是義平等性,以離能詮堅實之義,別名金剛不名為義;菩薩證此未得金剛圓滿法性,但立義名。其二能詮,總名為法,法謂教法。欲顯所詮因果勝法,能詮之教竝攝入於法性輪故,隨順說別,性竝即真。
經曰:入蘊平等性,能入一切蘊性輪故。入處平等性,能入一切處性輪故。入界平等性,能入一切界性輪故。
讚曰:自下第二明法性輪。於中有三:初別法、次通法、後位法。別法中有七,此初三科也。義別說三,體真法性。
經曰:入諦平等性,能入一切諦性輪故。入緣起平等性,能入一切緣起性輪故。入寶平等性,能入一切寶性輪故。入食平等性,能入一切食性輪故。
讚曰:此四別法。諦謂四諦,緣起有十二,寶謂三寶。食謂四食,謂段、觸、思及與識食。香、味、觸三名為段食。觸謂觸數,第六識俱。思謂思數,即第六俱。識謂識蘊,即唯第八。隨緣說四,攝歸法性。
經曰:入善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善法性輪故。入非善法平等性,能入一切非善法性輪故。入有記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有記法性輪故。入無記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無記法性輪故。入有漏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有漏法性輪故。入無漏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無漏法性輪故。入有為法平等性,能入一切有為法性輪故。入無為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無為法性輪故。入世間法平等性,能入一切世間法性輪故。入出世間法平等性,能入一切出世間法性輪故。
讚曰:此即第二明諸通法入法性輪。於中有五,其義如文。此五通在人法二種。
經曰:入異生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異生法性輪故。入聲聞法平等性,能入一切聲聞法性輪故。入獨覺法平等性,能入一切獨覺法性輪故。入菩薩法平等性,能入一切菩薩法性輪故。入如來法平等性,能入如來法性輪故。
讚曰:此即第三明諸位法入法性輪。於中有五,一凡法、四聖法,如應當知。
經曰:入有情平等性,能入一切有情性輪故。
讚曰:此即第三明有情入本性輪。
經曰:入一切平等性,能入一切性輪故。
讚曰:此即第二總明性輪。若聖若凡、若人若法,一切皆入本性輪故。欲顯一切皆歸本性廣大輪攝。
經曰:佛說如是入廣大輪般若理趣平等性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輪性甚深理趣平等性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能善悟入諸平等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即第三歎經勝德。由聞此故,現在後生能善悟入諸平等性,學悟證悟皆善悟入,乃至究竟疾得菩提。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廣受供養真淨器田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讚曰:明行中自下兩段,顯依觀照修斷之相。初段真淨供養無上法門,由依觀照修供養故;後段能善調伏智藏法門,由依觀照除忿等故。此即初也。於中有三:初標所說法門之號。廣受供養真淨器田者,由佛因行具真供養,能行一切真法行故,成佛之時一切滿足三業純淨,堪能廣受眾生供養。真實法器,與諸眾生作真淨田,故名無上。其二乘等雖真福田,非無上故。
經曰:謂發無上正等覺心,於諸如來廣設供養。攝護正法,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波羅蜜多,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菩提分法,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總持等持,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五眼六通,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靜慮解脫,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慈悲喜捨,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修行一切佛不共法,於諸如來廣設供養。
讚曰:自下正說。由在因中行正供養,後為淨因。於中有三:初修習行、次觀察行、後法行行。此即初也。就中復三:初發心行、次攝護行、後修習行。於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勝。〈天王會〉云「二人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百千萬劫法難聞,得聞不持不施等。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則名真供養佛。」大菩提心者,佛自說言: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為千萬劫說不能盡,況經多劫。譬如大海初漸起時,當知皆為乃至無價寶珠作所住處,一切寶珠皆海生故。三千大千世界初起,當知便為二十五有一切眾生作依止處。菩薩發心亦復如是,初漸起時,普為一切無量眾生作依止處。菩薩發心慈悲為首,譬如虛空無不普覆,虛空無量故眾生無量,眾生無量故菩薩發心亦復如是,以能遍覆一切世界一切生故。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廣如經說。攝護正法者,攝謂攝受攝持,即是«勝鬘»攝受正法。護謂擁護護念,即是護念付囑正法。攝受擁護為法城塹,不惜身命以設供養。波羅蜜多以下是修習行,於中有七:總持者謂陀羅尼,等持者謂三摩地,靜慮謂四靜慮,解脫謂八解脫,慈悲喜捨即四無量。一切佛不共法者,〈菩薩地〉說: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是名一切佛不共法。其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十力、四無所畏、大悲、無忘失法,竝如前辨。四一切種清淨者,一、一切種所依清淨,煩惱麁重習氣皆永盡故。又於自體,如自所欲,取住捨中自在而住。二、一切種所緣清淨,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三、一切種心清淨,諸心麁重永遠離故,一切善根皆積集故。四、一切種智清淨,無明麁重永遠離故。又遍所知智、無障礙智自在轉。三念住者,謂諸如來於其長夜有如是欲:如何當令諸有情類於我善說法毘奈耶無倒行中如實隨住?如是長夜欲樂,法主化御眾時,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雜染,由三念住略所顯故。此三復由三眾別:一、一向正行;二、一向邪行;三、一分正行一分邪行,不生喜患但生大捨。三不護者,謂諸如來三業清淨現行。永害習氣者,謂諸如來或於動轉、或於瞻視、或於言論、或於安住似有煩惱,所起作業多不現行,一切習氣皆斷無餘。一切種妙智者,總於諸法無顛倒智。所餘佛法如前已說。
經曰: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
讚曰:自下第二觀察行相。於中復三:一離四倒行、二三門行、三離著生滅行。此則初也。異生多執身受心法以為淨樂我常,為破彼故說四諦理。既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令厭生死趣求二乘。二乘遂執真實有彼無常等四,既有法執附著小果,不欲大乘。世尊後說大般涅槃常樂我淨,令捨小果趣求大乘。彼聞厭捨,遂得佛果。此二俱是引攝方便,非實道理。諸法實非此二四種。故有說言:「諸佛或說我,或時說非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餘三亦爾。今觀實相以設供養,故觀諸法常無常等皆不可得。
經曰:觀一切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
讚曰:此即第二三門行也。若是二乘,觀苦為空,即空無我行故;觀集道全、苦諦少分,為無願行;觀於滅諦,為無相行,欣厭事成。若大乘者,觀遍計所執實我法為空行,觀依他起為無願行,觀圓成實為無相行。又三皆通空無相無願,竝破凡夫妄想分別我法執等。故不空是凡執,有願有相竝皆如是。其空等行,此皆趣入方便之門。據理實相非空不空、有願無願、有相無相,今觀實相故不可得。推前一法,達一切故。故論說言「舜若多者,名為空性,法性非空,空之性故。」
經曰:觀一切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觀一切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
讚曰:凡夫妄想樂著生死性不寂靜,有不遠離及不寂靜。為破彼故,說為遠離及於寂靜,依於遠離及寂靜門破彼病故,以入於真名為遠離及寂靜等。據實法體非遠不遠、非靜不靜,靜不靜等皆是入門,故非法性。以實相體名言路絕、尋思道息,故遠離等皆不可得。
經曰:於深般若波羅蜜多書寫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修習廣為有情宣說流布,或自供養或轉施他,於諸如來廣設供養。
讚曰:自下第三行相法行行。一書寫、二聽聞、三受持,愛樂寶重不離於心,生死威儀願相隨故。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說行也。八廣為有情宣說流布、九自供養、十施他。此十名為行法行行。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讚歎、隨喜慶慰。供養之中說自言者,以對施他且復言自。據實而言,自供教他讚歎隨喜慶慰竝得供養。施他書寫乃至教他施他讚歎等事,竝名法行,名為供養。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廣如«中邊論»說。
經曰:佛說如是真淨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供養般若理趣無上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速能圓滿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即第三歎經勝德。以法供養即菩薩行,故菩薩行速得圓滿。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攝受智密調伏有情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讚曰:明依觀照修行相中自下第二能善調伏智藏法門,由依觀照除忿等故。文意有三,準前應釋。此即第一總標所說法門之名。能善調伏者,能除忿等名善調伏。攝受智密調伏有情者,觀照之智微妙名密。此智為藏,具能攝受一切諸佛法所有功德,名為攝受,亦名智藏。以此智藏能除自他忿恚等過,故名調伏。此門義顯由觀照智達法本性,忿恚惡法竝能調伏。
經曰:謂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一切有情調伏性即忿調伏性,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一切有情真如性即忿真如性,一切有情法界性即忿法界性,一切有情離生性即忿離生性,一切有情實際性即忿實際性,一切有情本空性即忿本空性,一切有情無相性即忿無相性,一切有情無願性即忿無願性,一切有情遠離性即忿遠離性,一切有情寂靜性即忿寂靜性,一切有情不可得性即忿不可得性,一切有情無所有性即忿無所有性,一切有情難思議性即忿難思議性,一切有情無戲論性即忿無戲論性,一切有情如金剛性即忿如金剛性。
讚曰:此下第二正陳所說。文中有二:初說十七實相即忿實相、後釋所由。此即初也。文分為五:初以不二除斷無變三種實相以即於忿。他忿之時應作此念:法既平等,何有瞋忿?法既離染,忿能調我?法既無變,忿性亦然,何須分別見他生忿而起恚惱?作此觀已,故一切惑皆悉除滅。下皆準知。第二以實常德性滅破真境四種實相以即於忿。第三以非有離相不求三種實相以即於忿。第四以斷染法離生二種以即於忿。第五以無得虛偽深妙離言堅實五種以即於忿。如其次第,一一配之。此中法門如前已辨,故不解釋。煩惱之中瞋忿為重,此中偏舉,論實通餘一切染也。以忿即真,知本染盡。有情起忿,有情本性即忿本性。人法本性皆即實相,無二分故。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過。
經曰: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真調伏性即是無上正等菩提,亦是般若波羅蜜多,亦是諸佛一切智智。
讚曰:自下第二釋其所由。以有情本調伏性,實相即是法身無上正等菩提。此說實相本性菩提,亦是能觀觀照般若,法性法相體不異故。如刀之利,體無別故。由此故知忿之本性亦是諸佛一切智智。此有多解,真智俗智各得一名。第二解云:一切智者佛也。又言:智者佛所成智。此本性般若即佛之智,以忿即真如,亦即佛之智。故煩惱性即是覺分,更無異故。又復覺知是煩惱,故永不起之。法性本同,用不異故。又調伏性即是實相,菩提亦是實相。般若亦是諸佛智之本性,本性名智,智之本故。四名雖有別,體一故相即。智及智處皆名般若,義意同故。
經曰:佛說如是能善調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調伏般若理趣智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能自調伏忿恚等過,亦能調伏一切有情。
讚曰:自下第三歎經勝德。此雜染失忿恚等者,通諸染也。
經曰:常生善趣受諸妙樂,現世怨敵皆起慈心。
讚曰:此即第二世間勝果。忿唯不善,起必招苦。今離忿等,故生善趣受勝樂果,以無忿故。不惱於他,故現怨家慈心相向。
經曰:能善修行諸菩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即出世勝善果也。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讚曰:明行之中總有六段,自下末後二段,顯依二法遍修之相。此段性平等性最勝法門,修觀實相人法平等皆遍滿故;後段有情住持勝藏法門,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此中有三,此即第一總標所說法門之號。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謂即真如,遍於人法名性平等。此真實性不可施設言說分別,今施設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真實法性,故名最勝。法令趣入,故名為門。
經曰:謂一切有情性平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平等。一切法性平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平等。一切有情性調伏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調伏。一切法性調伏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性調伏。一切有情有實義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實義。一切法有實義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實義。
讚曰:此下第二正陳所說。於中有六:第一、以人法遍滿離染真理三種以即般若,皆同前門。第三名無變。此名真理者,前名真法,此名實義故。世出世間莫過二種:一有情、二法,悟此二種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觀照之智。二種本性即是實相般若波羅蜜多,故皆相即。
經曰:一切有情即真如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一切法即真如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真如。一切有情即法界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界。一切法即法界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界。一切有情即法性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性。一切法即法性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法性。一切有情即實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實際。一切法即實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實際。
讚曰:第二以人法實常德性法體真境四種以即般若。
經曰:一切有情即本空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本空。一切法即本空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本空。一切有情即無相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相。一切法即無相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相。一切有情即無願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願。一切法即無願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無願。
讚曰:第三以人法非有離相不求三種以即般若。
經曰:一切有情即遠離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遠離。一切法即遠離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遠離。一切有情即寂靜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寂靜。一切法即寂靜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寂靜。
讚曰:第四以人法離染離生二種以即般若。
經曰:一切有情不可得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得。一切有情無所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一切法無所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有。一切有情不思議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不思議。一切有情無戲論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一切法無戲論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
讚曰:第五以人法無得虛偽深妙離言四種以即般若。
經曰:一切有情無邊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一切法無邊際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際。一切有情有業用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業用。一切法有業用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業用。
讚曰:第六以人法廣大作用二種即於般若。以境廣大,智亦如是。以境具有流轉業用,般若亦有觀照境界除斷之用。
經曰:佛說如是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勝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平等般若理趣最勝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平等法性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讚曰:第三歎德。性平等性者,真如實相體性平等人法本性,故名性平等性。則能通達平等法性,由聞信等此性平等威神力故,故能通達平等法性。平等法性即深般若波羅蜜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合二種:一實相、二觀照。今達實相,由觀本性遍人法故。前文所即深般若者,即是觀照。不爾,如何實相般若亦有業用?
經曰:於諸有情心無罣礙,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所依法性尚能通達,能依人法理亦無礙。罣者障也,礙者拘礙。通達人法亦無障礙,達所依故能依亦達。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讚曰:此第二段有情住持勝藏法門,修觀觀照遍諸人法皆善緣故。文中有三,此即第一標所說法門之名。就中復二:初說依相、後說其名。住持藏法者,住謂住止,謂如來藏等無始有情皆依之住,或此先住諸有情中。持謂住持,謂如來藏等住持有情,為有情本,亦能住持一切佛法所有種子。藏法者,謂如來藏即無為中含容無邊佛功德故,名之為藏。一切有情住持遍滿,謂如來藏遍滿依住有情身心,能持一切佛法功德,此即一切殊勝寶藏。詮此教法名為法門。如來藏義是根本名,故不說餘金剛藏等。
經曰: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讚曰:自下第二正陳所說。於中有四,此即第一。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者,如來藏者即是真如在纏之名,出纏之時名法身故。藏謂庫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來藏。現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又此真性正實如來,藏在纏中名如來藏。一切眾生皆有真理,故«勝鬘»云「夫生死者是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者,賢謂賢善,遍體三業一切賢善故名普賢。菩薩證此普賢善理,又其自體普皆賢善,三業等法一切皆賢。由是菩薩所證真理,能證有為自體等法,一切調順竝皆賢善。又由此性體遍三業,能令三業普皆賢善,故名普賢。然今菩薩普賢本性即如來藏,故說普賢菩薩自體遍有情體,故有情者皆如來藏。廢用顯體,名普賢遍。
經曰: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
讚曰:此即第二一切有情皆金剛藏。即如來藏堅實難壞,能有破裂生死之德,名金剛藏。金剛藏菩薩能證於此金剛藏理,亦能獲得金剛藏智名金剛藏。然今一切有情本體皆金剛藏,然以般若金剛藏教灌灑身心,悉得堅實破裂生死堅固之法,故知有情皆金剛藏。灌者入身心之義,灑者破生死之業,以彼展轉金剛藏教所灌灑時破生死故。
經曰: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隨正語轉故。
讚曰:此即第三一切有情皆正法藏。正法即是般若真教,藏謂庫藏,一切有情皆是正法之庫藏也,以諸有情皆能隨順正語轉故。言正語者,謂順理語,即是契經。謂諸有情皆能隨順正語而轉。轉謂動轉,能依正語聖教法行,得堅實法故。有情性相竝名有情。從諸有情發起正語,故諸有情名正法藏。
經曰: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讚曰:此即第四一切有情皆妙業藏。妙業即是菩薩所有諸善三業,藏義同前。一切有情皆是菩薩妙業庫藏。菩薩欲起諸善事業皆為有情,或為證彼有情本性,或欲拔彼生死苦惱發起加行,故有情是加行所依。所依即藏,從諸有情起妙業故。上來四種,第一法體,談本藏故;第二法用,破生死故;第三教依,無倒本故;第四德依,諸德本故。若不能曉,與此相違。
經曰:佛說如是有情住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遍滿般若理趣勝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勝藏法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自下第三歎經勝德。勝藏法性即如來藏等四種勝藏,法本性故。由今聞等,故後通達。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究竟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
讚曰:自下第三二段明行得果。於中分二:初無邊無際究竟法門,得二果時廣深一味極殊勝故,自利果德;後甚深理趣無上法門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隨諸有情所願皆從,利他果德。此即初段。就此初段中文有其三:此即第一總標所說法門之號。於中復二:初說所依、後辨其名。究竟者,最勝義、第一義、無上義、窮極義。無邊者廣,無際者深。此意說言佛身最勝廣深之法。究竟住持法義平等者,究竟者同前釋,住者依止,持者住持,法者能詮文字之教,義者所詮理趣之義。平等者,相似義、不異義。金剛者,堅實義、能破義。謂最勝依止住持教理,不異破壞生死法門,謂法義皆能無邊際等故。又究竟住持,住持一切諸佛法故。法義平等相順無二。金剛法者,能破生死堅實法門。
經曰: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亦無邊。
讚曰:此下第二正陳所說。前性平等性最勝法門中,說一切有情無邊等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般若既通實相觀照文字等五,三身如來隨亦無邊。實相之理法身無邊,觀照之智報身無邊。依此二種化身應物,隨緣即現業用無邊。無邊者,廣量難測故。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故。
經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際故,一切如來亦無際。
讚曰:無際者,深妙難知故,亦由三劫難修所得故,深般若名為無際,此成三身亦名無際。非是二乘凡夫等類、十地菩薩所能知故。
經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味故,一切法亦一味。
讚曰:此能觀觀照及所觀理方便等五法皆一味故,名為平等。一味者,一相義,謂無相和合義、無分別義。又一味者,堅實故、離苦樂相無歡戚故。其一切法若教若義皆亦一味,隨二般若無乖諍故,«佛地經»說「譬如三十三天未入雜林,終不能於若事若受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若入雜林,即無分別隨意受用。」由此雜林有如是德,能令諸天入此林者,天諸果報若事若受無所思惟和合受用。如是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差別,由平等心而能住捨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彼論說言「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苦樂受等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本識變現同處同時同一相法。由彼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如是地前地上菩薩差別無差別亦復如是。二相無相所引生故,未得無生及得別故。」即彼經云「又如種種大小眾流,未入大海各別所依,異水少水水有增減,隨其水業所作各異,少分依持水族生命。若入大海無別所依,水無差別水無限量水無增減,所作業一,廣大依持水族生命。如是菩薩若未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各別所依,異智少智智有增減,隨其智業所作各異,少分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若已證入如來清淨法界大海,無別所依,智無限量智無增減,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無量眾生成熟善根之所依止。」彼論說言「水別所依,種種地方為所依故。菩薩所依,別別如來為所依故。異水者清濁灰,美水差別故。菩薩異智者,各別勝解所修成故。所餘法譬,隨義可知。」菩薩既然,故修成時成佛之位,三身萬德各唯一味。
經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故,一切法亦究竟。
讚曰:此觀照及境文字等五最勝第一名為究竟,諸法及義隨般若亦爾。此中意顯由深般若因位、文字、眷屬、境界、無邊無際一味究竟,所行之行得三身果,所說法義隨身亦爾,有深般若諸法本性。本性既一味究竟,故法亦爾。
經曰:佛說如是無邊無際究竟理趣金剛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究竟般若理趣金剛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一切障法皆悉消除,定得如來執金剛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此即第三歎經勝德。既聞般若及佛三身所有法義無邊際等,一切障法皆悉銷除,定得如來執金剛性。謂領受此能破生死真實本性真如法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此中具有滅惡攝善二種勝德。
經曰:爾時世尊復依遍照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得諸如來祕密法性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大樂金剛不空神呪金剛法門,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讚曰:此第二段甚深理趣無上法門得二果已,自利利他為三界主,隨諸有情所願皆從,利他果德。遍照智者,即一切智、一切種智,如睡夢覺、如蓮華開。通達諸法,遍能自利及利他盡,名為遍照。得諸如來祕密法性,得謂獲證,謂此法門能得祕密等。可貴可重名祕,幽隱難知名密。即是有為一切殊勝幽微諸法,謂菩提是。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即真法界,離諸名言及分別故。大樂者,得無漏樂。樂有五種:一因樂、二受樂、三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惱害樂。此中有四: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菩提樂、四涅槃樂。今得此五及後四種,故言大樂,遍滿法界俱是樂故。金剛者,能破義,一切障法悉能破故。不空者,顯此妙法非空無果,必有靈驗殊勝異果,名為不空。神呪者,神謂聖德理事自在,呪謂總持,謂十方佛共有聖德名之為神。以一略言,具一切佛法所有功德,破滅一切生死怨敵。總含諸德故名總持,此名為呪。金剛法性者,諸佛般若堅實諸法,此為第一,故名法性。此上所詮法門。所得行以下總是能得法門。初中後位者,謂此經中初說、中說、後說三位,或發心、修行、證得三位,或聽聞、修行、離欲三位。此為最勝無二第一無上法行,由此法門最第一故,能證如來祕密法性等。
經曰:謂大貪等最勝成就,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
讚曰:自下第二正陳所說。文中有二:初以三復次說菩薩行十惡業道等因所得果利、後三復次說陀羅尼。初中有三復次。初復次中有二:初明惡業道貪等為因所得果利、後明善業道般若為因所得果利。明貪等為因中,初明自利果、後明利他果。明自利果中,明由貪等為因,展轉得四種果:一由貪等為因得大樂、二大樂為因得大覺、三大覺為因得能降四魔、四降四魔為因得自在。云何名為謂大貪等最勝成就?所謂菩薩於其因中,翻其生死十惡業道,自行出世十惡業道:一能殺生,謂斷眾生生死流轉,斷是殺義。二不與取,無有與者自然攝取,是無他求自攝益義。三欲邪行,了知欲為邪而修於正行。若分別欲實知唯邪,如有頌言「佛說貪恚癡,皆從分別起。淨不淨顛倒,此亦為緣生。淨不淨顛倒,為緣而有者,彼自性皆無,故顯非真實。」四妄語,若於妄中,能說為妄。如有頌言「一切虛妄法,世尊如實說。於虛妄法中,諸行最虛妄。」五離間語,云何貝戍尼?謂常居最勝,空貝戍尼言,顯目離間語,密詮常勝空。貝表勝義,戍表空義,尼表常義;今取密義。六麁惡語,云何波魯師?謂善安住所知彼岸。此波魯師顯目麁惡語,密詮住彼岸。彼岸即是一切智,佛於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魯師。七綺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八貪欲,«攝大乘»說,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此意但說從散引生,但言貪定。謂起大貪欲,欲無上菩提。貪於生死度脫有情,名為貪欲。九嗔恚,若於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已斷已滅,是憎害義。十邪見,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即見一切虛妄分別邪亂為性。雖諸菩薩密行十惡業道,今舉意業大貪為首,據實通行三業為因。由此菩薩最勝成就行此十因故,感前五種樂,勝於凡位所有諸樂,故名最勝。又大樂者謂五修果,離種種相得法苑樂,如前已辨。
經曰:大樂最勝成就,令大菩薩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
讚曰:證得五樂法苑樂故,能得大覺覺自及他,若理若事。菩薩位得一切佛因,佛位名得大覺圓滿。
經曰: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令大菩薩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
讚曰:由覺事理自他邪正,故能永斷四種大魔。
經曰: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令大菩薩普大三界自在最勝成就。
讚曰:由降四魔超過三界,得尊位果,故普大三界。不為生死四魔所壞,故名自在。略說自在,有其十種,謂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此三因施度圓滿。業自在、生自在,由戒度圓滿。勝解自在,由忍度圓滿。願自在,由勤度圓滿。神力自在,由定度圓滿。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度圓滿。如«攝論»等第九卷說。此十自在以宗而說名自利果,證得之時亦有分位,故佛自在普大於三界。故有頌言「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故佛世尊普大三界。略而言之,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故為最勝。
經曰:普大三界自在最勝成就,令大菩薩能無遺餘拔有情界,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畢竟大樂最勝成就。
讚曰:上明自利,下明利他。於中有二:初明廣大第一之心利他之行;「所以者何」下,後明常心不顛倒心利他之行。能無遺餘拔有情界者,即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竝皆拔苦而與其樂。無一眾生非悲智境,故無遺餘。遺者遺落,失沒之義。餘者剩杖,殘不盡義。拔謂拔濟。拔諸有情,無一有情遺落失沒剩杖殘叢而不拔者。意樂遍滿十方三界五趣四生,故名廣大心也。利益安樂畢竟大樂最勝成就者,利益有十利,謂〈菩薩地〉說:一純利、二共利、三利益種類利、四安樂種類利、五因攝利、六果攝利、七此世利、八他世利、九畢竟利、十不畢竟利。安樂有五,如前已說。又攝善名利益,離惡名安樂。等有十對,解如唯識疏。畢竟大樂所謂涅槃,«金剛經»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彼通三乘,但說涅槃不說餘者。今取菩提及涅槃樂,即是有為無為一切無漏所有功德,令諸有情怡適調順,無所違損、無所逼惱,故名大樂。即第一心,欲令有情住極勝處,故名第一。
經曰:所以者何?乃至生死流轉住處有勝智者,齊此常能以無等法饒益有情,不入寂滅。
讚曰:所以者何,徵其所由。拔諸有情能無遺餘致涅槃界之所以者,何謂是也。乃至生死流轉住處者,能盡未來時無限也,能隨十方一切有情生死流轉之時時名節。十方世界住處所在,即顯處廣時廣。有勝智者,謂能共離我及我所。離人法執名勝智者,生法二智悉皆圓滿,即是其言心不顛倒也。名勝智者,離二執故。齊此常能以無等法饒益有情不入寂滅,齊十方界處、齊未來際生死之時,常能以此第一最勝無等類法利樂有情。有情無限,入涅槃期不可窮盡故,勝智者隨諸有情不入寂滅。何以故?以無法執及有情執,無自他相,故利有情常無窮盡。如世父母拔濟男女,心生悲愍無自他相,不憚劬勞,故能長時生悲濟意。菩薩亦爾,故名常心。因中四心既圓滿已,故至佛位能益有情無盡限期,常能濟拔十方法界皆度脫盡。即是金剛四種心因得四果也。
經曰:又以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立勝智,善辦一切清淨事業,能令諸有皆得清淨。
讚曰:初復次中,上來以貪等為因所得果利,此以般若為因所得果利。方便者,由智慧力隨諸有情病行機器意樂,應時即為顯現說法等事,故名方便。曲順時宜,令其入道之前加行,名為方便。如在路行見人逐兔,他問見不,應坐答言:我實不見。為護殺事,即現坐相云我不見,非是立時我不見也。不犯妄言,護殺事成。菩薩亦爾,欲令眾生捨偽入真,於無名法以名字說,隨其輕重時節所宜應機而說,令其入道。以象表無象,以言表無言,不稱其真,故名方便。妙得其趣應物隨時,處事之間亦不曾失,故名善巧。成立勝智,由此善巧為其因故,果得勝智。勝智即是二智所攝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智之差別有其二種:一迴向、二拔濟,此迴向也,究竟歸一切智故。善辨一切清淨事業者,謂神通、記心、漏盡三種。福智二因、自他二利,一切善事悉皆善辨。能令諸有皆得清淨者,三有九有因果雙亡,生死染污悉皆銷滅,故名清淨。即一切惡悉皆除滅。前貪等為因雖有二利,宗在利他起四種心;此以般若為因,能修善盡、能除惡盡。菩提之心既有三種,所得果利亦有其三。雖前門說貪等為因,體即般若,以異名說;一切皆以般若為性。此上總是初復次解。
經曰:又以貪等調伏世間普遍恒時,乃至諸有皆令清淨自然調伏。
讚曰:自下第二重解貪等所得果利。於中有二:初明利他、後明自利。此利他也。謂以貪等調伏世間等者,謂佛菩薩觀諸有情多慳所蔽,雖有珍財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薩知其因慳所蔽增長惡業,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起大貪集其財寶,令捨慳悋不起惡業。菩薩實是後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貪等,不為己身名利、諸眾眷屬恭敬,故起一貪增百千善。由是善財求善知識,遇見一王殺縛鞭杖無量眾生。善財心悔,王語之言:「此諸眾生愚鈍恨悷,若不苦楚終不調伏。故我苦之。」善財方解。如仙譽國王殺五百波羅門更增功德,此亦如是。一切十惡所有業道皆準此知,故起貪時菩薩大利。
經曰:又如蓮華形色光淨,不為一切穢物所染。如是貪等饒益世間,住過有過常不能染。
讚曰:此明貪等自利之行。菩薩身心起此貪等,形色光淨,不為一切穢物煩惱所能染污,故留煩惱助願受生作大自在。若是佛者,似其貪等,以此貪等饒益有情。設住煩惱過失之心、住餘有漏善無記心,名為有過。過是漏義。於此三性,一切時中不能染污。如蓮華等雖出泥中,泥不能染,菩薩之心亦復如是。
經曰:又大貪等能得清淨大樂大財,三界自在,常能堅固饒益有情。
讚曰:此即第三復次重釋。又大貪等者,謂我貪等貪名貪好,恐身造惡當墮生死。貪為自身,修道離苦。故«維摩»云「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毛髮許」,以空邪見無斷修故。若貪有我,恐增惡名便增修道,因以貪等,果得大樂。七種聖財法界珍財為三界主,不為過染得十自在,於一切時於一切處於一切事堅固饒益一切有情,有情饒益即菩薩利。此中三種,由昔因中或在果位,能以貪等為因修習,故在果位得果無邊。初是實行,為返惡故說相似貪。第二大悲所逼說相似貪。第三為求利己說相似貪。然正起行,生死煩惱惡業皆滅,故染貪等一切皆亡,如何說起。
經曰:爾時如來即說神呪:
「納慕薄伽筏帝(一) 鉢剌壤波囉弭多曳(二) 薄底(丁履反下同)筏攃(七葛反)羅曳(三) 罨跛履弭多窶拏曳(四) 薩縛呾他揭多跛履布視多曳(五) 薩縛呾他揭多奴壤多奴壤多邲壤多曳(六) 呾姪他(七) 鉢剌(一第反下同)鉢剌(八) 莫訶鉢剌(九) 鉢剌壤婆娑羯囇(十) 鉢剌壤路迦羯囇(十一) 案馱迦囉毘談末泥(十二) 悉遞(十三) 蘇悉遞(十四) 悉殿都漫薄伽筏底(十五) 薩防伽孫達囇(十六) 薄底筏攃囇(十七) 鉢剌娑履多喝悉帝(十八) 參磨濕嚩娑羯囇(十九) 勃𭈪勃𭈪(二十) 悉𭈪悉陀(二十一) 劍波劍波(二十二) 浙羅浙羅(二十三) 曷邏嚩曷邏嚩(二十四) 阿揭車阿揭車(二十五) 薄伽筏底(二十六) 麼毘濫婆(二十七) 莎訶(二十八)」
如是神呪,三世諸佛皆共宣說、同所護念,能受持者一切障滅,隨心所欲無不成辨,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如來復說神呪:
「納慕薄伽筏帝(一) 鉢剌壤波囉弭多曳(二) 呾姪他(三) 牟尼達謎(四) 僧揭洛訶達謎(五) 遏奴揭洛訶達謎(六) 毘目底達謎(七) 薩馱奴揭洛訶達謎(八) 吠室洛末拏達謎(九) 參漫多奴跛履筏剌呾那達謎(十) 窶拏僧揭洛訶達謎(十一) 薩縛迦羅跛履波剌那達謎(十二) 莎訶(十三)」
如是神呪是諸佛母,能誦持者一切罪滅,常見諸佛得宿住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如來復說神呪:
「納慕薄伽筏帝(一) 鉢剌壤波囉弭多曳(二) 怛姪他(三) 室囇曳(四) 室囇曳(五) 室囇曳(六) 室囇曳細(七) 莎訶(八)」
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能受持者業障消除,所聞正法總持不忘,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讚曰:自下第二段三復次呪。此第一呪。歎德如文。諸佛口同說,心皆共護念。護者加持,念者記憶,諸佛之心加持不忘,隨心所欲除諸惡願,善者皆從。其第二呪歎德之中,出生諸佛名之為母,一切諸佛生其本故。宿住智者,所生之處皆得妙智,知過去世住劫等事,善惡因果皆能了知,即宿住智。其第三呪歎德之中,具大威者,眾德莊嚴一切敬畏。力者,能伏一切。所聞正法總持不忘者,得法義持念慧明記,應永不忘。故此中所釋逐彼歎文,所餘異文準義可解。
經曰:爾時世尊說是呪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諸有情於每日旦,至心聽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最勝法門無間斷者,諸惡業障皆得消滅,諸勝喜樂常現在前。
讚曰:自下第三歎經勝德。於中分二:初別歎此處一段法門、第二總歎一卷經德。就初之中文有其三:初歎滅惡攝善德、次歎種因方遇德、後歎所在應尊德。初歎之中,初總歎斷惡得善德、後別歎引生諸善德。此為初也。
經曰:大樂金剛不空神呪,現身必得究竟成滿一切如來金剛祕密最勝成就,不久當得大執金剛及如來性。
讚曰:自下別歎引生諸善德。於中有三:一成滿大樂金剛呪;二成就金剛祕祕法,此即教行及理法寶現前必得;三得執金剛如來性,此在佛位大執金剛,謂佛真智。如來性者,即是法身果法寶也。此後二果,因位不成,故言當得,至佛得故。
經曰:若有情類未多佛所植眾善根久發大願,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不能聽聞書寫讀誦供養恭敬思惟修習。
讚曰:此下第二種因方遇德。凡所修習,行願必兼。若先無二,不能於此起十法行。於中有七:一聽聞、二書寫、三讀、四誦、五供養恭敬、六思惟、七修習,餘三法行亦復如是,謂施他、受持、開演三種。此中之書寫尚由因遇,況復受持等。此等都明無因不遇。
經曰:要多佛所植眾善根久發大願,乃能於此甚深理趣最勝法門,下至聽聞一句一字,況能具足讀誦受持。
讚曰:自下正論有因方遇。其文可解,義準前知。不能具說十種竝然。
經曰:若諸有情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八十殑伽沙等俱胝那庾多佛,乃能具足聞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
讚曰:上明一句一字尚假先因,此明從首至終,故資多行。四事俱羅號為供養,三業虔奉立恭敬名,頂載慇懃復稱尊重,先談不已又名讚歎。殑伽者恒神之名,等者相似,佛數齊均與沙相似。此河之中純沙無石,如今渭水無石唯沙。俱胝者百萬也,那庾多者萬萬也。一顆沙為一俱胝那庾多,佛令供養等八十殑伽沙百萬之萬萬佛,乃能具足聞此深經。不爾,無能具聞深義。以經深理非是小智下愚所知,故假大因。今方修遇,歡哉今者幸遇靈文。
經曰:若他方所流行此經,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應供養如佛制多;有置此經在身或手,諸天人等皆應禮敬。
讚曰:自下第三所在應尊德。在處處尊、在人人貴,隨文可解。佛制多者,舊云支提,即塔廟。塔廟安置化身遺骨尚可敬嚴,況此法身能無供養?
經曰:若有情類受持此經,多俱胝劫得宿住智,常勤精進修諸善法,惡魔外道不能稽留,四大天王及餘天眾常隨擁衛未曾暫捨,終不橫死枉遭衰患,諸佛菩薩常共護持,令一切時善增惡減,於諸佛土隨願往生,乃至菩提不墮惡趣。
讚曰:自下第二總歎一卷經之勝德。於中有二:初略別歎、後總結歎。此即初也。於中有十德:一多劫得宿住智;二所生常精進修善;三魔等不稽留;四諸天常衛護;五終不橫死;六無枉衰患,衰謂禍起衰家敗身,患謂染疾,終無此事;七佛及菩薩常所護念;八令惡滅善生;九隨願生佛土;十從今日後乃至菩提不墮三惡趣。惡趣之言,通攝人中三種惡趣皆亦不墮,謂無形黃門、二形、女人。
經曰:諸有情類受持此經,定獲無邊勝利功德。我今略說如是少分。
讚曰:此總結歎也。所詮真相窮本性之甚深,能詮教門因玄宗之極妙,受持者獲利無邊未可具言,故說少分。故修行者欲證此德,當勤修學究竟取證,方知此經勝利無盡。
經曰:時薄伽梵說是經已,金剛手等諸大菩薩,及餘天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讚曰:此即第三感悟修行分。諸大菩薩集報土之上人,及餘天眾會化身之大士,皆感如來盛說能悟寂止之宏宗,順領深心修行散席。
般若理趣分疏卷第三大尾
       享保丙申歲十月吉日
       京兆吉田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