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能立與能破, 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悟。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為性,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云何名為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是無常等因。
喻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於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於是處說所立無,因遍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如有非有,說名「非有」。
已說宗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是遠離言。唯此三分,說名「能立」。
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謂現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此中現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比量相違者,如說「瓶等是常」。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為常」。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有故」,又如說言「人頂骨淨,眾生分故,猶如螺貝」。自語相違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以為和合因緣」。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如是多言,是遣諸法自相門故、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似立宗過。
已說似宗,當說似因。不成、不定及與相違,是名似因。
不成有四: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如成立「聲為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於霧等性起疑惑時,為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豫不成。「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五、俱品一分轉;六、相違決定。此中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為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為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餘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電空等為其同品。此無常性,於電等有、於空等無。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異品,於彼遍有。此因以電、瓶等為同法故,亦是不定。為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間所發?為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者,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為同品,其無常性於此遍有;以電空等為異品,於彼一分電等是有、空等是無。是故如前,亦為不定。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中常宗,以虛空極微等為同品,無質礙性於虛空等有、於極微等無;以瓶樂等為異品,於樂等有、於瓶等無。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違有四:謂法自性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有法自相相違因、有法差別相違因等。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必為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為積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此因如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決定故。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即於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已說似因,當說似喻。
似同法喻有其五種: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無合;五、倒合。似異法喻亦有五種: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離;五、倒離。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謂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覺皆無常故。俱不成者,復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無空論,無俱不成。無合者,謂於是處無有配合,但於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言「於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異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譬如極微」。由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極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無質礙無。能立不遣者,謂說「如業」。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說諸業無質礙故。俱不遣者,對彼有論,說「如虛空」。由彼虛空不遣常性、無質礙性,以說虛空是常性故、無質礙故。不離者,謂說「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倒離者,謂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復次為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於義。相有三種,如前已說。由彼為因,於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於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名為量。
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若似因智為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為因,於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復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立性、不定因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顯示此言開曉問者,故名能破。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於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於無過宗有過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因言、於決定因不定因言、於不相違因相違因言、於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於餘處。
因明入正理論
因明入正理論後序
因明入正理論者,蓋乃抗辯標宗、摧邪顯正之悶閾也。因談照實;明彰顯理;入言趣本;正以離邪;論之者,較言旨歸、審明要會也。昔應符道樹茲義備焉,登庸鹿林斯風扇矣。六師稽顙而卷舌,十仙請命以知歸。非天靈曜寢光、邪津鼓浪,同惡孔熾寔繁有徒,所以世親弘盛烈於前,陳那纂遺芳於後,揚真殄謬、夷難解紛,至矣神功備詳餘論。粵有天主菩薩亞聖挺生,博綜研詳,聿修前緒,撰略精祕,逗適時機,啟以八門通其二益,芟夷五分取定三支,其義簡而彰,其文約而顯。西方時彥鑽仰彌深,自非履此通規,未足預其高論。大唐皇帝乘時啟聖,闡金鏡而運金輪,納錄嗣明,振玉鼓而調玉燭,洞敷玄化、載緝彝章,爇慧炬而鑒昏城,艤智舟而濟苦海。我三藏法師玄奘,神悟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