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大明天界善世禪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講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詔同註
此經以喻法為名,實相為體,無住為宗,斷疑為用,大乘為教相。
初釋喻法名者,金剛,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此經能斷眾生疑執,取以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經名能斷分。
波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眾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蓋大乘菩薩達生死即涅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
經者,訓法、訓常。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
二、辯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經云:「若人得聞是經即生實相。」
三、明無住為宗者,宗者,要也。經云:「應無所住。」經中多以無住破著,故以無住為宗也。
四、論斷疑為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為用也。
五、判大乘為教相者,經云:「為發最上乘者說。」故以大乘為教相也。
此經乃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譯,分三十二分者,相傳為梁昭明太子所立,尤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故不取焉。今註一本天親等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
我聞者,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而聞也。
一時者,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
佛者,覺也,佛是教主,尊極名佛。
舍衛者,國名也,華言豐德。
祇樹給孤獨園者,祇陀太子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舍,請佛而住,此說法處也。
與大比丘眾者,聞法之侶也。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
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處常隨侍也。
已上如是等六事冠於諸經之首謂之通序,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語,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法皆如是。」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別序也,亦名發起序。以乞食為發起者,蓋佛欲說無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發之,然佛以禪悅法喜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
爾時者,當是時也。
世尊者,世間所尊十號之一也。
食時者,辰時也。
著衣者,服僧伽黎衣也。
持鉢者,持應量器也。
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也。
本處者,給孤園也。
洗足者,食訖而洗足也。
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
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儀。
希有者,讚佛之辭也。
善護念者,為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眾生也。
善付囑者,為付囑未來根未熟菩薩,已得大乘者,令其不捨;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
護念付囑,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無過度生,然雖注意於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覩相知意,即首稱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發問之端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囑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眾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現既讚歎請問,妙稱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當為汝說也。」而又誡約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聞是法。」
然一經之大要不過善現所問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來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已,具見下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答降伏其心者,蓋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舉降伏則攝安住矣。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人與旁生具有四生,諸天、地獄、中陰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屬欲界。
「若有色、」
色界天。
「若無色、」
無色界天。
「若有想、」
識處天。
「若無想、」
無所有處天。
「若非有想非無想,」
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一段是菩薩所修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顛倒心。慈氏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第一即勝心也。
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者,所懷之境廣此大心也。
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此勝心也,無餘涅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
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
無我、人、眾生、壽者,此不顛倒心也。
若有四相,謂之四倒。若一眾生不令滅度及見眾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
我者,於五蘊中妄計有我、我所。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於餘趣。眾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一期果報即若長若短壽命也。此皆顛倒妄想,亦名四見。
菩薩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此一段,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
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
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所謂六塵,如床敷、臥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於相。
三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
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於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段恐人疑云:「既離相施則無福報。」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虛空以為喻也。論云:「其義有三:一、遍一切處,二、寬廣高大,三、究竟不窮。」已上答降伏、安住問竟。
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從前文不住相布施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前段說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為身相,故佛問云:「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問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見。」然有相者,應身也;無相者,法身也。法身是體,應身是用,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所以無相。故論云:「如來所說相即非相,若能了達此意,則一切世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為佛體。」故佛印可善現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 此疑從前無住行施、非相見佛兩段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論云:「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眾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若能生實信。」
言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中云:「有五箇五百歲,今乃最後五百歲時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學俱備,能生實信矣。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若論實信之由,從多佛所以種善根,聞此大乘之法則能生信;至於一念少時生信,亦從佛所種諸善根而然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信心生一念,諸佛盡皆知。凡有眾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佛智、佛眼無不知見,所以得福無量。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此順釋生信得福之故,該乎生、法二空。論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種想。」想即相也,言無復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生空也。言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他譯更有無相亦非無相,此法空也。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兩句,法非法也,蓋譯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此返顯違經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執也;若取法相等,此法執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結上文而證勸也。不應取法者,空能觀之智也;不應取非法者,空所觀之境也。論云:「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相?」又云:「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疏云:「今言法者,說五陰空為法,五陰相為非法,即以陰空為藥名法陰,有為病名非法。陰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與論意正相㳷合。
言筏喻者,論云:「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捨之而去。」又,«智論»引«筏喻經»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宜應棄捨,況不善法?」斯乃無所得之要術,俾不凝滯於物矣。
三、斷無相云何得說疑 此疑從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向說不可以相見佛,佛非有為,恐有疑云:「何故釋迦樹下得道,諸會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然應即法報、說即無說,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無取也。
善現解佛問意,即答以無道可證、無法可說。「何以故」下又自徵釋,由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無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說,然如來垂應有證、有說者,蓋得非有、非無之體也。
一切賢聖者,三世十方佛菩薩也,以用也。
無為乃自證之理,真諦也;差別乃化他之用,俗諦也。諸佛說法不離二諦,吾佛亦然。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乃較量持說功德。
佛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寶為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答云:「甚多。」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
佛又言:「離性布施福報雖多,而受持此經、為人演說能趣菩提,其福勝彼。」
言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然持經福勝者,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若而生,般若稱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猶恐其於此取著,故復告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此疑從上無為法不可取說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聞所證初果也。已斷見惑,離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云入流。
言無所入者,是不著於所入之流,又不著於六塵境界,故言不入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蓋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斷,後三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來。
言實無往來者,謂不著於往來之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三果也。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
言實無不來者,謂不著於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所證之相也,若言有證即著四相也。
此一段名四果離著,論云:「向說無佛果可成、無佛法可說,云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是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乃善現引自己所證離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為第一者,以無諍故也。
梵語阿蘭那,華言無諍。無諍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離惑則不著有相、離智則不著無相,故無諍也。
無所所行者,謂不著於所行之行也。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說而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此斷釋迦然燈授受之疑,謂善現迷己所證離著,固已得矣,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燈之記於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善現答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
然燈者,«大論»云:「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
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 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意以菩薩修六度萬行莊嚴淨土,現身說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薩雖修行嚴土,行乃無作,土亦非嚴,非嚴而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既而如來又告善現云:「為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斯之謂也。若於六塵生著,不名清淨,故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此山四寶所成,高出眾山之上,故稱山王。
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為非;尊崇奇特,名之為大。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為、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設喻為問。
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別:「我是山王。」故得為大。報身離著亦復如是,故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為喻。
前說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以喻持說福勝,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此經四句,其福轉勝於彼,此則增勝而論,格量持說之功。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隨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固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
若是經典等者,經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說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善現既聞持經成就希有之法,故問:「此經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奉持也。」斷執雖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著,故云即非般若波羅蜜也。
如來又慮善現未達般若性空,謂有言說,故又誥云:「如來有所說法不?」而善現了知說即無說,乃答云:「如來無所說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即文意由前施寶得福而來,前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福雖多,然非離性,則是貪等煩惱染因,有為福報故。此遂以世界微塵為喻,塵界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為福報不及塵界之無情,況持說此經是遠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
非微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微塵、世界也。是名微塵、是名世界者,乃是無記微塵、世界也。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應既即法,法全是應,不妨說三十二相也。言施寶之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持說功德能成法身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七寶布施,外財也;身命布施,內財也。身施者,如尸毘王代鴿是也;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以輕重較之,則外財輕而易、內財重而難。然此二施皆有為有漏因果,總不如持說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善現知捨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說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讚言希有,自謂從昔已來未曾聞是經典。若人聞經,信心清淨則能生乎實相。又謂我今直佛獲聞是經不以為難,而未來眾生得聞是法始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經修行,不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實相也,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曰即名諸佛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辭也。大乘之法本是難信難解,然非大乘根器卒聞是法,未免驚愕、疑怖、畏懼,能聞是法而不驚畏者實為希有。此希有法無與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無說,慮其於法取著,故云非第一波羅蜜;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云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 此疑從上捨身布施而來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毀害曰辱。前云捨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說之福。此之行忍亦捨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蓋能達法無我,到於彼岸也。說非忍辱波羅蜜者,即遣著也。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證之。梵語歌利,華言極惡。佛於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王因畋獵,見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時仙人略無嗔恨,以慈忍力,身復如故,蓋能了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皆空,非惟無苦,亦乃有樂也。又引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證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佛累世行忍,以無我故得成菩提,故發菩提之心應須離一切相,離相即不住色等六塵也。應生無所住心,心無所住即能住菩提,若心有住則非住佛道矣。菩薩所行六度皆應離相,色為六塵之首、施為六度之初,故云不應住色布施,如是行施為利群生,若存施受之心則非無住。下復遣著,故曰非相、非眾生也。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 此疑從上為利生行施而來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證,離於言說,何故累稱持說功德勝餘布施等福耶?然佛無所證而證、無所說而說,所證所說無不當理,恐善現未達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實等語。
真語者,說佛菩提也;實語者,說小乘法也;如語者,說大乘法也;不異語者,說授記事也;不誑語者,不誑眾生也。
解譯無此一句。無實、無虛者,如來所證之法本離言說,故曰無實;對機有說,故曰無虛也。
十、斷真如有得、無得疑 此疑從前不住相而來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聖人以無為真如得名,然真如之體遍一切時、徧一切處,何故眾生有得者、有不得者?蓋心有住法、不住法之異耳。住者,住著也。如行布施不達三輪體空,名為住法,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羅蜜,如入暗中則無所見;若達三輪體空則心無所住,即成檀波羅蜜,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見諸色相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言未來世中若有受持讀誦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見,既行勝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初日分者,寅、卯、辰時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時也;後日分者,申、酉、戌時也。如是一日三時捨無量身,歷無量劫而行布施。世間固無此事,然佛設此喻者,以況聞經生信福德之勝,何況書、持、誦、說者耶?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對文曰讀,背文曰誦。所謂書寫、受、持、讀、誦者,自行也;為人解說者,化他也。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此般若之體本絕言思,其功德廣大不可得而稱量,非樂小乘者所可得聞,故曰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發大乘者,通指衍門三教之人也;發最上乘者,的指圓頓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則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彼小乘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為著四見故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塔為藏舍利之處,若天、人、修羅固當敬事。此般若經卷所在之處,是真法身舍利寶塔,可不敬乎?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誦此經者,人當恭敬,而反被人輕賤者,以宿罪業合招惡報,由經力故但被輕賤,被輕賤故,其罪消滅,當得無上佛果,持經功德可謂大矣。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阿僧祇,翻無數時。那由他者,十億為洛叉,十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那由他。如來於過去然燈佛前供養無數諸佛,其功德可謂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經功德者,蓋持經能生理解,得證菩提。供佛雖感福報,但是事相,故持經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不及一分也。
又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蓋事相之福是可思議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絕待對,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經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誦,而持誦所感功德豈常人可聞?聞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說,蓋此經之義趣與其果報不可思議故也。
十一、斷安住、降伏存我疑 此疑從前諸文無我、人等相而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現初聞此義,至是復問者,何耶?問辭雖同,其意則別,蓋所問不過住大乘、降妄心而已。初之問意但問能住、能降之法;此之問意,若謂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別障於真證無住之道,故又興此問也。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一節文意亦與前同,但前是破情顯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執,所顯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相細執,由此賢位漸入聖階矣。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 此疑從上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由前云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意謂無發心者則無菩薩,若無菩薩,云何釋迦於然燈佛所名曰善慧,布髮掩泥,行菩薩行,得受記耶?佛恐善現潛有此疑,故舉以問。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現答意云: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別,由悟無法故得受記。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善現既會法無所得,佛然其說,乃言:「如是,如是。」既而又反覆告之者,要令善現知法無所得,深契至理,故得受記。蓋如來所證妙果乃心地本具法門,離諸名相,無授受中而論授受也。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 此疑從上釋迦於然燈行因實無有得而來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者,徵起之辭也。由前云:「實無有法得菩提果,故受然燈之記。」遂疑既無佛果,豈有佛法耶?釋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者,真如也,不偽曰真、不異曰如。此真如體貫徹三世,綿亘十方,非空、非有,不變、不遷,名如來性,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所得者,忘情而證也。無實者,非有為相也;無虛者,是真如體也。然此真如非別有法,即一切色等諸法,離性、離相,名真如體,唯佛與佛乃能證此。故一切法皆是佛法,真如之體雖不離於諸法,然亦不可取著,故云:「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說如來所證真如之體遍一切處,可謂長大矣,又恐善現起長大之見,故佛又設喻徵之,曰:「譬如人身長大。」善現因喻有悟,即曰:「非大身,是名大身。」論云:「大身有二義:一者、遍一切處即法身,二者、功德大即報身。此之二身皆離諸相,故名為非。」
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 此疑同十二疑,皆從第十一疑中實無有法發心者而來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法界混然、身土平等,尚無佛道可成,安有眾生可度?是則起度生之心、修行嚴土,即凡夫見,不名菩薩者。畢竟起何等心名為菩薩?故云能通達無我法者真菩薩也。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 此疑從上菩薩不見眾生可度、佛土可淨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說不見彼是眾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淨佛國土,如是則不見諸法,名為諸佛如來。然而如來具足五眼,豈都無所見耶?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此之五眼通該十界而優劣有殊,如經所說五眼皆如來所具者,無非佛眼也。恒沙世界一切眾生之心,如來無不知見。然眾生之心種種顛倒而言非心者,妄識本空也。是名為心者,真如不滅也。所以者何?下徵釋非心之所以也。蓋三世之心,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皆是虛妄生滅故,求之不可得也。
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 此疑從上心住顛倒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說眾生心有住著是為顛倒,然福由心造,豈亦是顛倒?若是,何名善法耶?恐潛此疑,故佛斷之。
福德有實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則寡;福德無者,離相布施成無漏因,其福乃多。是則不住於相,心離顛倒,所作之福無非善法也。
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 此疑從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上說諸佛所證乃無為之法,云何佛身有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可見耶?為斷此疑,故有此問。善現乃會如來法身固非色相可見,而未嘗離於色相而不可見,故云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諸相,是名具足諸相,良由全法身無為之體,起應身相好之用。是故,應身即是法身,乃無相而相,相而無相;無見而見,見而無見者也。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 此疑從上身相不可得見而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既云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如何為人演說法耶?然如來悲願深重,隨感而應,無說而說、說即無說,不達此意是為謗佛。
言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離性執已,不妨稱性而說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善現解空第一,與般若空慧相應,以慧為命,故稱慧命。前云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說而說,身、說俱妙,難信難解,所以有此疑問。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眾生有聖、有凡,而凡夫眾生於此般若不能生信,聖體眾生乃能信解。言彼非眾生者,非凡夫眾生也;非不眾生者,非不是聖體眾生也。聖體眾生即大乘根器人也,豈可視為凡夫眾生不能生信?尚恐善現未悟,下文又徵釋之。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眾生眾生者,牒上文非眾生、非不眾生也。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者,言非是凡夫眾生,是聖體眾生能生信解者也。
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 此疑從前十二、十三疑中無法得阿耨菩提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既云實無有法得無上正覺,如何却有修證?故疑而問之。佛答有三:一答無法可得為正覺、二答平等為正覺、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覺。初答如文可見。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平等為正覺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三答正助修善成正覺也。
正助者,正謂正觀空四相也,助謂緣助修一切善法也。
初答以無法可得為正覺者,達妄即真也,二以平等為正覺者,法無高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覺者,離相修善也,由離相故,名為善法。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 此疑從上修善法而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既云從修善法得菩提,則佛所說法是無記法,不能得菩提耶?恐有此疑,故佛舉大千世界中施七寶聚如須彌山之多且大,較之持說四句功德,百千萬億分中乃不及其一。
所說法,蓋佛離言說相,以離相故,能作菩提之因,故慈氏偈云:「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彼即菩提也。
二十一、斷平等云何度生疑 此疑從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既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云何如來却度眾生?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名即眾生假名也,陰即五陰實法也,此假名、實法皆即法界,故云不離於法界。既即法界,凡聖一如,豈有眾生可度?故云佛不度眾生。
如來若謂:「我為能度,眾生為所度。」此則著於四相。由離四相則非度而度、度而非度,則是如來說有我者,真我也;則非有我者,非妄我也。而凡夫之我是我執也。非凡夫者,論云:「非生,謂不生聖人法,即毛道凡夫也。」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從第十七疑中如來不應以色身諸相見而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觀如來者,觀法身如來也。問意謂:可於應身相好中觀見法身不?善現乃知應身相好從法身流出,若見相好即見法身,故答云:「如是,如是。」
佛又恐善現於應身取著,不達法體,故又以輪王即如來為難,而善現解佛難意,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既而佛乃說偈以證之,法身之體固不離於聲色,但凡夫墮於聞、見,是行邪道,不能見於如來也。
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此疑從上不應以相觀佛而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上明如來所證菩提不從福德而致,是則菩薩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報耶?為斷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蓋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離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斷滅之見,故曰:「於法不說斷滅相也。」下又設喻以告。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假使有人以無量世界七寶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則成有漏;心若離著,即成無漏,故云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無我者,無人、法二執也。忍即無生法忍,初住菩薩所證也。既得無生法忍,則與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云勝前菩薩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報也。
善現又疑:「既不受福報,云何能獲無生法忍?」須知有漏果報則不應受,無漏果報則受而不取。取謂取著,故云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也。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此疑從上不受福德而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有來、去、坐、臥者,乃如來應身也;無來、無去者,法身也。然如來昔行菩薩道時不受福報,云何至果有去、來、坐、臥之相,使諸眾生供養獲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釋之,謂如來應用示有動作,而法身之體如如不動也。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此疑從上應有去來法無去來而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上明應身去來是異,法身無去來是一,佛恐善現有一、異之見,故設喻以釋之。
釋中初舉世界微塵一異斷疑,次舉言說我法離見。初釋中文有三科:一、標界塵一異以顯無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為界,界無一性。喻全法起應,應無異性,全應即法,法無一性。故偈云:「去來化身佛,法身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然如來體用互融,所以能一、能異,非一、非異,自在無礙者矣。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此釋微塵,喻應身無異性。若知碎世界作微塵,微塵全是世界,則塵無實性,故曰則非微塵;以離性計而說微塵,故曰是名微塵也。此喻全法起應,應即是法,何異性之有哉?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此釋世界喻法身無一性,若知合微塵為世界,世界全是微塵,則世界無實性,故曰則非世界;以離性計而說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
一合相者,言眾塵和合為一世界。非一合相者,非性執之一合;是名一合相者,乃離性之一合也。此一合相不可思說,而凡夫不了自生貪著耳。此喻全應是法,法不離應,何一性之有哉?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此下明離我、法二見:初離我見。夫我見者,有真我之見、有妄我之見。妄我見者,虛妄分別眾生見也;真我見者,遠離執著如來見也。既離執著,示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此不見而見也。在迷眾生以為如來實有四見,故云不解如來所說義也。善現既解如來所說之義,即知四見皆非,虛妄分別,是真我之見,故云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次離法見。夫如來說法,要令眾生發菩提心、修行契理,故聞如來所說,當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於法取著也。法本離相,如來稱性而說,故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一段文雖證釋離於法執,亦是總結降住正行。由經初善現請問:「若人發無上菩提心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來答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結云:「發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如是知見信解」,此結如是住也;不生法相,此結降伏妄心也。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 此疑從上塵喻化身是異而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此段文有三節,初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是假喻格量也。自「若有善男子」下,明持說福勝。自「云何為人演說」下,是釋福勝,所以據經文但明持說功德,而論乃謂化佛說法有無量功德者,蓋化佛是說經教主,持說是弘經之人,所弘之經是佛所說,佛之所說離言說相,故功德無量。弘經之人若能離著,則其福能勝彼也。如如者,法身之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則無去、無來,故不動也。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此疑從上演說與不動而來
「何以故?」
上言如如不動,則佛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何故言如來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說偈以釋云: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者,一切世間生滅之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滅,亦屬有為無常之法。無常之法虛假不實,故以夢、幻、泡、影、露、電六種為喻。應作如是觀者,觀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觀有為法如夢幻等。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諦也。妙智者,一心三觀也。三觀者,空、假、中也。三諦者,真、俗、中也。即觀有為之法,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諦者,審實不虛之謂。全諦發觀,以觀照諦,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云如是觀也。能如是觀,乃了化身即法身,無常即常也。雖即法身,不礙涅槃,常即無常也。良以如來究竟非常、非無常之法,故所以能常、能無常也,是則終日涅槃、終日說法,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一經始末皆稱如是,始云如是住、如是降心,中間節節云如是,至此又云如是觀,論乃釋云:「妙智正觀,故知妙智實一經之宗也。」正宗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
洪武十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皇帝有詔:令天下僧徒習通«心經»、«金剛»、«楞伽»三經,晝則講說,夜則禪定。
復詔:取諸郡禪教僧會于天界善世禪寺,校讐三經古註,一定其說,頒行天下,以廣傳持。洪惟皇上以金輪統御,乘夙願力,親受靈山付囑,流通教法,以壽慧命,不勝幸甚。於是(臣)僧(宗泐)等才雖愚鈍,敢竭丹衷,述平昔所聞,輒為註釋。註成,以十一年正月二十有八日,詣闕進呈,上御華蓋殿覽畢,乃可其說,勅刊板行世。然此三經皆是究心之要,其功在乎破情顯性,而流通之功良亦不細,上以陰翊王度、下以資益群生,非惟吾徒一時之幸,實天下萬世之至幸也。(臣)僧(宗泐)謹識。
洪武十一年正月 日❁